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共有三種。通常病毒藉由咳嗽或噴嚏的產生的飛沫傳播,且發生在近距離接觸時。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後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診斷可由喉嚨、痰液、或鼻腔等的病毒測試作確認。目前已有數種快速篩檢方法,然而快速篩檢方法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病毒RNA,為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手術用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病人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疫苗通常針對3至4種流感病毒,接種疫苗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由於病毒RNA具備快速突變的特性,該年的疫苗僅限於該年有效。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常被使用作為抗流感的藥物,而其中的Osteltamivir(克流感)最常被使用。目前普遍的看法而言,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似乎弊大於利,對於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而言使用克流感則沒有好處。
流型性感冒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每年的流感季約有300萬至500萬例重病患者,且造成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最主要是發生在冬季,而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是會不定時的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同時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病人。嚴重而大規模的爆發流行並不常見。在20世紀其間,發生過三次極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流行(又稱做西班牙流感,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得此名)、1958年的流行(因起源於中國的貴州省,又稱做亞洲流感)、1968年的流行(因起源於香港而得名,故又稱做香港流感),三起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以上。而21世紀初,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經研究後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該病毒之遺傳因子結合了人類、鳥禽以及豬隻的流感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的最高等級,死亡的病例超過一萬人;台灣亦有數千名病例受到此波疫情傳染。流型性病毒也有可能會感染其他動物,包括豬,馬和鳥類。
病徵及藥物
流感典型病徵
病徵: 敏感度 特異性
發燒 68–86% 25–73%
咳嗽 84–98% 7–29%
鼻塞 68–91% 19–41%
所有這三種症狀(特別是發燒),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都不太敏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此服用抗生素是沒有療效的。
1. 頭痛、肌肉疼痛及發燒:一般止痛退燒藥,如对乙酰氨基酚,具止痛退燒功效。
2. 流鼻水、打噴嚏:抗組織胺藥,可幫助收乾分泌,減少鼻水。
3. 鼻塞:偽麻黃素(pseudoephedrine),可令血管收縮,改善病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過旺者須在醫生處方下服用)。
4. 痰多咳嗽:guaifenesin/bromhexine/acetylcysteine具化痰功能。
5. 疲憊(可能为极度疲惫)
6. 喉嚨痛
表現
1. 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和疼痛,头痛突出,全身中毒症状重。
2. 根据感染病毒的不同类型,呼吸道症状轻重不同,大多有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轻咳,少量白色的黏痰。
3. 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又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四种。病轻者可2~3日恢复,重者1~2周,或一個多月。
4. 血液常规检查:无并发症的流感,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可增快,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有继发性感染时,血中白细胞增高。
預防
感染流感病毒或免疫接種後,可獲得暫時的對同樣血清型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力。
治理方法: 充足休息和多喝水。 若出現流感病徵,切勿上班或上學。如果病徵持續或惡化,應立即求診。 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而非病毒感染的藥物,服用抗生素不能治愈流感或加快痊癒。 抗病毒劑能減輕病情和縮短患病時間,但必須經由醫生處方才可服用。
預防方法: 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疫苗能安全和有效地預防季節性流感和其併發症。由於健康人士亦可患上嚴重流感,為保障個人健康,所有人士可向家庭醫生查詢有關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詳情。一般建議在每年秋天時份接種流感疫苗,接種疫苗後約兩星期,體內便會產生足夠抗體對抗流感。 由於流感病毒會不時變種而衍生新病毒株,導致流感廣泛傳播,因此,世衛會建議每年度流感季節應採用的流感疫苗組合。
個人衞生: 使用梘液和清水以正確方法洗手; 當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 – 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 將染污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打噴嚏或咳嗽後應徹底洗手; 如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佩戴口罩
環境衞生: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在流感高峯期,應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空氣欠流通的公眾地方; 此外,市民也應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不要吸煙和避免過大的生活壓力。
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病徵比較
流感(Influenza)
|
普通感冒(Cold)
| |
易發作期
|
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通常每2至3年流行一次
|
無季節性
|
發作期
|
突然
|
漸進
|
全身症狀
|
全身症狀重而呼吸道症狀輕
|
全身症狀無而局部症狀重
|
發燒
|
常見,且溫度高超過38.3℃,維持3至4天
|
少見
|
咳嗽
|
有時會很嚴重
|
乾咳
|
頭痛
|
明顯
|
少見
|
肌肉痛
|
嚴重(以背部和腿部最為明顯)
|
輕微
|
疲勞感
|
表現強烈
|
微弱(可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
|
虛弱
|
維持5至6週
|
輕微
|
不適感
|
常見
|
輕至中度
|
鼻塞
|
偶爾
|
常見
|
打噴嚏
|
偶爾
|
經常
|
喉嚨痛
|
偶爾
|
常見
|
病程(不包括並發症)
|
1至2週或更長
|
4至10天
|
感染後的免疫力
|
強(可維持8至12個月)
|
弱
|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A型流感)病毒以病毒表面突起的兩種蛋白質{血凝素,Hemagglutinin(C53H67N9O17,TYR-PRO-TYR-ASP-VAL-PRO-ASP-TYR-ALA)},及{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神經氨酸5-氨基-3,5-二脫氧-D-甘油-D-半乳壬酮糖酸)}來区分。甲型病毒共有16種不同的Hemagglutinin(血凝素)以及9種不同的Neuraminidase(神經氨酸酶),命名上便以H1N1,H2N2依此類推來命名。目前僅確定H1N1、H2N2、H3N2這3種會感染人類。另外H5N1禽流感雖然暫時未有人類之間互相傳染的證據,但世界各地衛生部門正密切關注其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
甲型病毒最常見也易引起世界大流行(pandemics)及地區流行(epidemics)。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種間的傳播以及重組曾見於豬、人、鴨及火雞,引起1957年及1968年世界大流行的人類流感病毒均含有類似禽類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
流行病學
流感簡介及流感流行的季節性變化
流行性感冒在冬天至早春屬高峰期,並且,由於一年間南北半球的冬季時間正相反(北半球冬天在12月至2月,而南半球則在6月-8月),每年實際上北半球和南半球流感高峰期也不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每年各個年度應使用什麼流感病毒疫苗組合;一為北半球、一為南半球。
在流感的爆發為何為季節性而不是全年性上爭論多多。一部分解說稱是因為在冬天期間,天氣寒冷,人們大部分時間則在戶內工作,人與人之間會比平常更加接近、氣溫較冷和較乾的環境下,身體有效排出流感病毒微粒的能力會減弱、病毒在冷的溫度較易生存、暴露在物件上(如工作臺,把手)的流感病毒存活時間也大大增長、流感在寒假突然急速傳染的因素很可能是病毒的飛沬在較冷、較濕的環境(少於5°C)裏生存能力更強。這一系列的原因就會導致流感季節性地爆發。而北半球寒假季節中,許多人都會舉行的寒假旅遊在流感傳播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令病毒更容易通過人流去散佈至全世界,引致季節性流感流行的變化。但是,在傳染率在季節性變化方面在熱帶地區也發生,按傳染統計圖來看,雨季為病毒傳播的高峰期,濕度過高也會令流感容易傳播。而實際上無論在熱帶地區及溫帶地區,流感的季節性變化會很定時。
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在其他童年疾病例如痲疹和百日咳,流感也許也扮演一個角色。這些小季節性作用的互相組合及影響,也會影響流感季節性週期變化。
解釋病毒季節性地大爆發還有一個假設是流行性感冒大爆發是在人們維生素D攝入量低時發生的。這個想法最初由羅伯特・埃德加 (Robert Edgar)在1965年時提倡的。他解釋到流行性感冒流行病的起因為在冬季期間人們更少接觸太陽因而皮膚受紫外線照射產生的維生素D量也減少了。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流感爆發常常發生在冬天和熱帶的雨季期間,人們呆在室內的時間變長,使照射太陽的時間變短並使體內的維生素D的產生減少。因此,部分研究也聲稱服用包含很多維生素D的魚肝油,可能減少呼吸系統傳染的發生。
流行病和大流行病傳播
流行性感冒由各種各樣的流感病毒的種類造成,在任何一個特定年,一些流感病毒種類可能會滅绝,而一些流感病毒種類則隨著時間生成或和其他流感病毒種類混合生成,這些流感病毒可能會導致大流行病。一般,在一年的南北二個流感季節(北半球和南半球),這些變異了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會在全世界造成約五十萬人死亡,有些新創造出來的病毒是一種較溫和的病毒,因而只做成普通流行病。但有些新創造出來的病毒會是較嚴重的病毒,可能會引致流感大流行。雖然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會持續數年,但這些普通的流行病也會在美國造成36,000人死亡和超過200,000人需要住院治療。每當十到二十年,大流行病便會很大機會發生,并且可能殺害上百萬人民(參見西班牙流感,亞洲流感和香港流感)。
新的流感病毒生產的經常變化的是外圍的蛋白質。通常在血凝素和神經氨酸苷酶出現變化,導致病毒的表面出現變異。這稱抗原性轉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品種,由於此抗原性轉變一般變異所需的時間均較長,所以人類的免疫系統容易更新自身的資料庫,避免此類病毒入侵人體。但是,有時有部份人的免疫系統卻誤以為變異了的流感病毒是全新病毒,認不出它們是過去曾侵略我們身體的流感病毒種類,因此容易被這變異了的流感病毒乘機入侵,引致身體生病。
另外,還有一種流感病毒變異的方式,就是兩種不同的病毒類型(如H1N1和H2N2)混合,兩種病毒便會互相交換自身的基因,因此創造出全新病毒,所以稱作抗原轉移,此過程只能在感染了的細胞中進行。由於此類變異一般時間急速,一旦發生變異,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均沒有此病毒的資料,因此令變異了的流感病毒能在人群中大量傳染,引發流感大流行。
抗原性轉變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drift)大約兩三年來一次,造成一些地區小規模流行或大地區、甚至全國大流行。每次的流行,會使一些人產生抗體,有抗體的人如越來越多,慢慢就不流行了。
病毒就會再變,而在十到三十年病毒會出現一個「大變貌」(抗原更换),變的地方是在H或N,比方說H3N2變成H2N1,由於所有的人都幾乎沒有抗體,所以有機會形成全世界的超級大流行。
二十世紀已有四次,1918-19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5千萬人死亡(也有说1亿),1957-58年的亞洲流感造成美國七萬人死亡,1968-69年香港流感造成美國三萬四千人死亡和1977年俄羅斯流感。
新亞型病毒肆虐幾年後,有抗體的人也多了,此時又開始小變貌,使人再得病。不過B型病毒只有小變貌,不會大變貌,而造成的症狀及流行也似乎較輕。
(以上摘自維基百科)